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为什么那么坚持让芮小丹一定要去耶路撒冷?
是为了让芮小丹在混合着眼泪和鲜血的人间惨剧面前开悟人生的,丁元英是从真理真相、成为更可能的自己和增长见识三个维度对芮小丹的思想展开攻势的:
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能教育人了,也就是丁元英用耶路撒冷现身说法,让芮小丹亲眼目睹耶路撒冷这个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地方,虽有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此,但他们却没有让这块土地上的人免受战争的灾难。
由此推彼王庙村,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也就是救王庙村的人,不是他丁元英,只能是王庙村自己救自己,芸芸众生亦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而他也不是那个能普度众生之人,自己没有那么牛掰,比如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他只能从这三个人的技能出发,攥一个事,让他们去做,但他却无法普度并拯救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各自终局只能由事物规律而定。
所以,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亦没有普度众生之人,自己才是自己的命运摆渡者,这就是真理真相。
“不是我希望你成为哪种人,而是你本该成为哪种人。”这是丁元英在耶路撒冷对芮小丹的职业启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意思是让你在耶路撒冷觉知世上没有救世主之后,你还要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比如戏剧创作,让众生也去明白这个真理真相。
而通过此,芮小丹又顺理成章有了一个比起当律师更接近她禀赋的谋生手段,一举两得。
也就是从自身条件上,成为更接近自己的那种人。后来,芮小丹开悟创作天眼,可能跟此次点拨不无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其实,现实中的大多数,很难有机会得到高手这样的点拨,但仍可学芮小丹先谋生、再谋爱好的方式,积累人生经验,为更可能的自己创造条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公认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途径,亦是信息储备的法门。
此次耶路撒冷之行,芮小丹不但亲眼目睹了人类的苦难,还见识了生命的脆弱,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在哭墙面前,将自己的快乐与悲欢寄托于神,而又无法得救的。
对于信息储备。想来,我们不管是早年读的书、行的路,见的人和遇的事,当时可能并没明白,但这些东西早已不知不觉间存储到了我们的大脑硬盘中,日后一旦触发,便会脱口而出。
比如上学时那些在书本中躺着离我们很遥远的落井下石,某一天它便会在职场中与你鲜活的重逢与了然。再如你看到春天水面上的柳絮,你根本就不用思考,周邦彦的“拂水飘绵送行色”便会一遍又一遍涌到你的唇边。
小说和剧中的布道者丁元英深知,他对芮小丹灌输的所有理念,理解和接受起来肯定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因为丁觉得小丹了不起,生死随心,他爱上她。因为爱她,不想让她当警察。
这并不是说警察这个职业不好(说实话,我当初就差点进了警校提前录取批,结果因为近视而被刷掉了,侦探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正因为该职业无比崇高,所以丁深知从文化属性角度说,这就决定了小丹的职业高风险性,因为她没有风险规避的权利(比如,你身为警察,尤其是身为刑警,你总不能明知是坏事而不制止,明知是在逃嫌疑犯而不去抓捕,如果不去,如何过得了自己良心那关?如何对得起自己那身制服?如何对得起帽子正中央的国徽?),所以只要她一天不脱下警服,那就结局几乎是一定的(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
但是,丁一次与小丹很严肃很认真的谈话,丁已经知道了答案,小丹喜欢这个职业,因为一份真挚的喜欢,她毫无一己之利的完全地贡献了出了那一份坚守— —“不忘记宣誓的初心,牢记天职的使命”。
所以,只能让她自己从内心深处去感悟,本来小丹已经开始设想当一名职业作家,并有了初步规划,只差一个契机了,而这只能从宗教信仰去羽化。这就是他之所以强烈要求小丹去耶路撒冷旅游以达到洗礼其思想目的的原因。
电视剧没拍这段“相向而行,汇其一点”的场景。很遗憾,在小丹还没来得及退出时已然回归天国,在与丁的最后一通电话中,丁不作任何回应,他的内心也许有过矛盾,劝导与否,结果已摆在那里,真劝也劝不住,一劝反而是亵渎了小丹无比高尚的灵魂,无言胜有言,最浓厚的爱真不足为外人道也,小丹是天国的女儿,彼此深爱过,足矣!
标签: 耶路撒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