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平桥,泉州安平桥简介

ysladmin 18 0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中华民族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修桥铺路又被世人目为善行,所以,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技术也十分先进,其中,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以及洛阳桥最为著名,它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提起洛阳桥,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洛阳桥是在河南洛阳境内的。其实不然,有“海内第一桥”之称的洛阳桥却远离洛阳市有几千里之外——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

地处福建泉州的一座古桥梁,为何会以洛阳来命名呢?

泉州安平桥,泉州安平桥简介-第1张图片-动人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来,泉州境内有条河叫洛阳江,洛阳桥就洛阳江边。

那么,远离中原洛阳的泉州为什么会有条洛阳江呢?这一切还得从中原人的几次大迁徙说起。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泉州安平桥,泉州安平桥简介-第2张图片-动人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泉州安平桥,泉州安平桥简介-第3张图片-动人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再来看看洛阳江。洛阳江主干流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海拔753.5米)南麓,流经罗溪镇鼎底、马甲镇后坂、后曾、过溪、道坝、溪东,在山边村注入乌潭水库,后再流经河市镇下庵、杏墩、下河市,与支流后深溪在下庄汇合继续向东南方向流经坑下、西埭、大宅、城东乡后埭,在桥南村注入洛阳江内海,最后在东海镇后渚港注入泉州湾,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16247.5万立方米。在下游有著名景区洛阳桥及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根据历史和闽人族谱的记载,闽南人最早都是由河南迁移来的,河南当时最繁荣的城市是洛阳,所以迁移来的人为了纪念家乡,把那条江命名为洛阳江,以示对故地的怀念。现在的闽南话就是最早的河洛话——唐朝官话。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泉州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代书法家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洛阳桥原名为“万安桥”,改名“洛阳桥”有两种说法:

一是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批中原人纷纷背井离乡,南来谋生迁移至此,因思念故乡,又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故都洛阳,于是便取名为洛阳,古镇叫做洛阳镇,桥也改称洛阳桥,此江也称为洛阳江。

一是说当年外出谋生的人在洛阳江渡口登船出海,赴南洋及世界各地过番,称此地为“落洋”,以后因谐音转化为“洛阳”。

洛阳桥位于今泉州市洛江区。北宋皇祐年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它是我国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桥,开创了在海港建设大石桥的先河。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其首创的“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

洛阳桥的建立同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千百年之前,因为海上贸易的频繁,洛阳镇也是商贸繁华、人声鼎沸,经济的活跃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洛阳古镇上中原河洛文化、在地文化、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创新,形成为独树一帜的多元文化体系,也成为闽南文化的起源之地。现在在洛阳古镇还保留着众多海丝文化遗迹,并成为泉州海丝申遗的遗产点之一。

目前洛阳古镇正在进行文化复兴改造计划,在立足洛阳桥、传承洛阳镇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创新融合,为发扬海丝和古镇文化提供新的渠道和方向,目前也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欢迎大家关注。

我们以往发送的稿子里其实有不少都写到洛阳桥。我国桥梁史上的丰碑——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10公里处,跨江接海、势若飞虹的洛阳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一座真正的丰碑!

  洛阳桥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使来往行旅得以安全通行;也不仅在于它接通了当时粤、闽北上的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还在于它在那江潮夹涌、浪涛搏击的洛阳江上,发挥了泉州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先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900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360丈、宽1.5丈,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台湾和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什么是“筏形基础”?它就是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以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什么是“种砺固基法”?它就是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山洪冲撞和海水搏击的人工盘石,保证石桥安卧大江,历经千年而不垮!

  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筑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在宋代,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标签: 泉州安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