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什么我们把24小时规定为一天的时间?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更好理解:为什么已经有秒这个时间单位了,我们还要规定分、时、日、周、月呢?
当然是为了方便使用,将准确但细微的基本单位归集成显而易见方便接受的大单位甚至更大的单位,方便日常生活或科学研究使用。
这一放大或缩小过程不仅仅是时间、还包括长度、质量等物理量。在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单位会经历累积和拆散,误差会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被累积。
将秒放大到天,误差会同时出现,这就意味着你要使用天作计时单位,就要接受和容忍比秒大得多的误差,如果不能接受这种误差,那只能放弃用天作单位,转而用更小的时、分。
那为何天这种单位还会存在呢?原因就是,它虽然不如秒精确,但已经比周、月更精确了,所以在并不需要最精确的场合,精度满足需要即可。这个规则适用于所有物理量,也是所有宇宙物质及存在被观察被识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和规律。
所以各种单位的使用离不开人为规定,方便使用和实际情况永远都会有距离。不过可以放心的是,人们注意到了这种误差,并会采取措施尽量在习惯使用的基础上消除这种误差。以前有主管天历的官员,会定时修正历法,各国有各国的方式,从古时的阴历到儒略历,再到通行至今的格里历,修正方法越来越科学,结果越来越接近天文规律,误差越来越小。
如何判断一个人死了多长时间?
死亡时间的推断是法医病理学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受到影响因素很多很复杂的工作。
死亡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标志着案件的发生时间,并且与涉案的人和事密切相关,所以,推断死亡时间对确定案发时间,划定侦查范围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重要的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目前还是主要依据死后尸体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来粗略的推断死亡时间。
法医对死亡时间的推断可以分为早期死亡时间和晚期死亡时间,两者以24小时为界。
实践中推断24小时内的早期死亡时间最常用的就是测量尸体温度,同时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的一些尸体现象来综合推断。
比如看眼睛,角膜在人死亡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从完全透明的可以看到瞳孔到最后变成白色的浑浊不透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死后5-6小时,角膜可出现白色小点;
死后10-12小时,角膜上的白色小点逐渐扩大,成云片状,属于轻度混浊;此时仍可透视瞳孔。
死后15-24小时,角膜呈现云雾状、半透明,此时的角膜为中度混浊;依旧可透视瞳孔
死后48小时或更长,角膜已经发展到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
(丛斌 《法医病理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所以,通过观察角膜的状态可以辅助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
另外,尸僵的出现部位、强度,尸斑的出现部位、面积、能否按压褪色等等都是类似角膜一样,带有时间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表现的观察和记录,综合起来就能进行大致的死亡时间推断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死亡时间的推断并不能做到十分的精确,在距离死亡很短和很长的时候,这个时间的准确性都是要下降很大的,中间的往往相对准确一些,而其准确性也并不能精确到分钟,一起案件中能确定到小时级别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当然,现在还在有各种进一步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更多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以期能把这种推断做的更精确,更方便。
标签: 世界时间24小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