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道光帝的六皇子,由于他善于和洋人外交谈判,兴洋务办教育,思想较为开放,所以被咸丰帝的八位顾命大臣所忌,特别是当头的肃顺,忌恭亲王强势,所以说他“里通外国”,这也和他被称为“鬼子六”有关。
道光帝共九个儿子,立储时前三个儿子已夭折,按规矩该由第四子奕詝继承大宝,但六皇子奕䜣聪敏,道光帝也很喜欢他,当然也喜欢奕䜣的生母孝静贵妃,所以有段时间一直拿不定这主意该立哪个儿子。不过最后历史告诉我们,道光帝还是立了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帝。至于为何没有立奕䜣,野史说是道光帝带着几个儿子去承德围猎时,四子奕詝听了老师杜受田的话,不杀生,美其名曰不忍伤害生灵,这样一来道光帝很高兴,认为“此真帝者之言!”
负责签署条约倍受侮辱
太平天国起义后,英法美等帝国列强不满足《南京条约》签的好处了,开始提出修改条约,迫使清朝开放更多的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等。之后列强进逼天津,清朝派桂良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此时任都统的奕䜣坚决反对签署的开放长江口岸等条约,并提出备战以防。
不久后列强再次进逼天津,并加快向北京进攻。咸丰帝怂了,带着人以“北狩”的名义跑到了热河,然后让奕䜣留京议和。于是,奕䜣在京代表清朝和英法俄签署了《北京条约》。本来这事跟俄国没啥关系,可是它却以来调停清朝和英法僵持为借口,夺取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清朝国土。
之后奕䜣上书给热河的咸丰帝请罪,在圆明园被焚掠的前提下还增添了不少赔款等。咸丰帝则说他是在万难之下,实属不易,免究其罪。曾经要扬言备战的年轻王爷,如今却忍气吞声的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立志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道路。
辛酉政变位极人臣
后来因为奕䜣设立了总理衙门,并任总理事务大臣,专办同外国交涉事务,由此无形中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咸丰帝和恭亲王。奕䜣凭借着外交大权,逐渐经管通商、关税等事务,把握了清廷的财税大权。
正在这时慈禧也就是当时的皇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冒头了,开始干预国家大事,并和咸丰帝的近臣肃顺起了冲突。等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权的奕䜣则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同时,肃顺等八大臣还处处压制慈禧的势力,所以奕䜣和慈禧联手,开始针对肃顺集团,因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被称为“辛酉政变”。
肃顺集团被一网打尽,奕䜣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这次宫廷政变后,奕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以议政王的身份位极人臣。
兴办洋务功不可没
在奕䜣的主持下,不仅开始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并且还主持开办了近代教育,引进了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兴建近代军事工业。
奕䜣提出学习制造与学习西方科学结合起来,认为前者乃权宜之策,后者则是长远之计。自1861年起,奕䜣在南方开放城市物色教员,来京教育贵族少年学习外语。当时官宦之家都以学习外语和知识可耻,极少有人会学习这些,所以才会出现奕䜣亲自落实的情况。
甲申遭谪
光绪十年,法国侵占柬埔寨并向越南进兵,直接构成对清朝的威胁。奕䜣主张避战求和,向法妥协,当时这个主张得到了曾国藩等地方重臣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以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则主张与法开战。
而此时的慈禧则下旨斥责奕䜣委蛇保荣,罢免奕䜣的一切职务。慈禧之所以这么干脆的对奕䜣下手,还是因为权力。当年两人因为权力走在一起后,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奕䜣则以议政王身份“辅政”,所以两人形成了权力矛盾。早在同治四年和同治十二年,奕䜣就曾两次遭到罢黜。只是当时由于大多数王公贵族和督抚的反对,所以没成。
光绪二十年,闲赋在家十年之久的奕䜣,因为甲午战败再次被大臣举荐出山。但此时的奕䜣年纪大了,也没了那个冲劲。二来慈禧势力太大,他也斗不过,所以他的态度开始变得模棱两可,凡事委蛇因循,使得朝野上下对其失望透顶。
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发动戊戌运动,而奕䜣这次则站在了慈禧的阵营中,对立宪主张极力反对。不过还没等到光绪帝发起百日维新,奕䜣就因病去世了,终年67岁。
可以说,恭亲王奕䜣被称为“鬼子六”,也并不是什么贬义,反而是因为他是一个颇有清誉的贤王。如果没有慈禧捣乱,或者说能被选作皇帝,也许清朝的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可惜的是,在慈禧这样一个将才干和手段都用在权力斗争中的女流手中,短暂的同治中兴成为过去,百日维新也转瞬即逝。
标签: 梁启超墓